【平水韵总目】“平水韵总目”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韵书目录,它为古体诗、近体诗的押韵提供了规范依据。平水韵起源于宋代,由江东方士(一说为南宋人)整理编纂,后经元代周德清《中原音韵》等韵书的传承与演变,成为明清时期文人作诗的重要参考。
平水韵将汉字按声调分为四类:平、上、去、入,其中“平”又分为阴平和阳平,共106个韵部。这些韵部不仅用于诗词的押韵,也对汉字的发音、分类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在实际应用中,诗人根据所选韵部进行创作,确保诗歌在音律上的和谐统一。
以下为“平水韵总目”的详细分类总结:
韵部编号 | 韵部名称 | 含义说明 | 常见字例 |
一东 | 平声(阴平) | 多为开口呼,音调高扬 | 东、同、空、风、中 |
二冬 | 平声(阳平) | 与一东相近,但音调略低 | 冬、容、穷、红、中 |
三江 | 平声(阴平) | 音调清亮,多用于抒情 | 江、光、长、香、乡 |
四支 | 平声(阴平) | 多用于描写细腻情感 | 支、时、之、诗、辞 |
五微 | 平声(阴平) | 音调柔和,适合表达含蓄情感 | 微、归、飞、衣、机 |
六鱼 | 平声(阴平) | 音调圆润,常用于写景 | 鱼、居、书、如、虚 |
七虞 | 平声(阳平) | 与六鱼相近,音调稍沉 | 虞、须、都、途、苏 |
八齐 | 平声(阴平) | 音调清晰,适合朗读 | 齐、西、迷、啼、溪 |
九佳 | 平声(阴平) | 音调优美,常用于抒发情怀 | 佳、家、霞、花、华 |
十灰 | 平声(阳平) | 音调舒缓,适合表达哀婉情绪 | 灰、回、杯、雷、催 |
十一真 | 平声(阴平) | 音调庄重,多用于叙事 | 真、人、尘、身、神 |
十二文 | 平声(阳平) | 与十一真相近,音调稍沉 | 文、云、分、闻、纹 |
十三元 | 平声(阳平) | 音调悠远,适合表达思古之情 | 元、言、门、魂、源 |
十四寒 | 平声(阴平) | 音调开阔,多用于写景 | 寒、看、丹、安、端 |
十五删 | 平声(阳平) | 音调短促,适合表达简洁情感 | 删、山、间、关、还 |
十六先 | 平声(阴平) | 音调平稳,适合叙述 | 先、天、年、篇、边 |
十七萧 | 平声(阴平) | 音调悠扬,适合抒情 | 萧、朝、遥、刀、凋 |
十八肴 | 平声(阳平) | 音调高昂,适合豪放风格 | 肴、高、劳、刀、毫 |
十九佳 | 平声(阳平) | 与九佳相近,音调稍沉 | 佳、家、霞、花、华 |
二十麻 | 平声(阳平) | 音调浑厚,适合叙事 | 麻、花、沙、家、车 |
二十一尤 | 平声(阳平) | 音调悠长,适合表达感慨 | 尤、秋、流、游、留 |
二十二侵 | 平声(阴平) | 音调沉稳,适合写景 | 侵、深、心、林、琴 |
二十三覃 | 平声(阳平) | 音调宽广,适合抒情 | 覃、潭、参、堪、南 |
二十四盐 | 平声(阳平) | 音调清脆,适合表达轻快情感 | 盐、添、帘、檐、炎 |
二十五删 | 平声(阳平) | 与十五删相近,音调稍沉 | 删、山、间、关、还 |
二十六元 | 平声(阳平) | 与十三元相近,音调悠远 | 元、言、门、魂、源 |
二十七寒 | 平声(阴平) | 与十四寒相近,音调开阔 | 寒、看、丹、安、端 |
二十八删 | 平声(阳平) | 与十五删相近,音调短促 | 删、山、间、关、还 |
以上为“平水韵总目”的基本分类。虽然现代汉语已发生较大变化,但在古典诗词创作中,“平水韵”仍是衡量作品是否符合传统格律的重要标准之一。对于学习古诗、研究古代文学的人来说,掌握“平水韵总目”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音韵之美与结构规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