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鹤立鸡群成语解释】“鹤立鸡群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群体中显得特别突出、与众不同。这个成语形象生动,常用于赞美某人在某个领域或环境中表现出色,与其他成员形成鲜明对比。
成语出处
“鹤立鸡群”最早出自《晋书·王戎传》:“王衍字夷甫,神情明秀,风姿端雅,时人谓之‘玉人’。及长,清谈玄理,风流自赏,时人咸曰:‘此儿必为天下之英杰也。’其后与嵇康、阮籍等共游,每有论议,皆出众人之上,时人谓之‘鹤立鸡群’。”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成语,广泛应用于日常语言和文学作品中。
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鹤立鸡群 |
拼音 | hè lì jī qún |
意思 |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外貌在群体中非常突出,显得与众不同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的才华、相貌、气质等在群体中特别出众。 |
感情色彩 | 中性偏褒义,表示赞美或突出。 |
结构 | 主谓结构(鹤立 + 鸡群) |
近义词 | 出类拔萃、卓尔不群、鹤鸣九皋 |
反义词 | 泥牛入海、默默无闻、随波逐流 |
使用场景
1. 夸赞他人:如“他在团队中表现非常出色,简直是鹤立鸡群。”
2. 自我调侃:如“我虽然努力了,但还是觉得像鹤立鸡群一样突兀。”
3. 文学描写:在小说或散文中,用来描绘人物的独特气质或出众能力。
注意事项
- “鹤立鸡群”虽为褒义,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带有轻微贬义,比如暗示此人过于张扬或不合群。
- 使用时要注意上下文,避免误解。
总结
“鹤立鸡群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富有画面感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个体在群体中的卓越表现。它不仅体现了对个人能力的认可,也反映了人们对独特性的欣赏。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