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苟利于民出自哪本书】“苟利于民,不必循俗”这句话常被用来强调只要对人民有利,就不必拘泥于旧有的习俗或传统。那么,“苟利于民”这句话究竟出自哪本书呢?下面将通过总结和表格的形式,为大家清晰地展示答案。
一、
“苟利于民”这句话最早见于《淮南子》一书。《淮南子》是西汉时期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哲学著作,内容涉及道家思想、政治主张以及自然观等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。
在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中,有如下原文:
> “苟利于民,不必循俗;苟周于事,不必循旧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对人民有利,就不必拘泥于旧俗;如果能通达事情,就不必遵循旧制。这体现了作者主张变革、注重实效的思想。
因此,“苟利于民”这一说法出自《淮南子》,具体出现在《氾论训》篇中。
二、信息对照表
项目 | 内容 |
句子 | 苟利于民 |
出处 | 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 |
原文出处 | “苟利于民,不必循俗;苟周于事,不必循旧。” |
作者 | 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 |
成书时间 | 西汉时期(约公元前2世纪) |
思想背景 | 道家思想为主,兼采诸子百家 |
核心含义 | 强调以民为本,重视实际效果,反对因循守旧 |
三、结语
“苟利于民”作为一句富有现实意义的古语,至今仍被广泛引用,用以倡导改革与创新精神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民生的关注,也反映出中华文化中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。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