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蹀足是什么意思】“蹀足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,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。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,因此很多人对其含义不太清楚。本文将从字义、来源及用法等方面对“蹀足”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说明。
一、词语解释
蹀足,读音为 dié zú,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动词性词汇。其本义是指小步行走,也可引申为轻快地走路或踏步。在某些语境中,也用来形容因情绪激动而跺脚的行为。
该词多用于描写人物的动作或情感状态,常出现在诗词、历史文献或古典小说中。
二、来源与用法
1. 出处
“蹀足”最早见于《诗经》等先秦文献,后在汉代及以后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。
2. 用法举例
-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瞋目叱之,左右皆靡,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……’,左右和之,泣下数行,乃起舞,蹀足。”
- 在此句中,“蹀足”表示项羽在悲歌之后起舞时的脚步动作,带有情感色彩。
3. 现代使用
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“蹀足”,仅在文学研究、古文阅读或特定语境中偶尔出现。
三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蹀足 |
拼音 | dié zú |
含义 | 小步行走;轻快地走;因情绪激动而跺脚 |
出处 | 《诗经》、《史记》等古籍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物动作或情感状态 |
现代使用 | 极少使用,多见于古文或文学研究 |
情感色彩 | 带有动作描写和情绪表达 |
四、结语
“蹀足”虽不常见,但作为古汉语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,体现了古人对动作细节的细腻描写。了解这类词语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与情感表达。对于学习古文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,掌握此类词汇是非常有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