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结草衔环详解】“结草衔环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的典故,常用来形容感恩图报、知恩必报的高尚品德。这个成语由两个典故组成:“结草”和“衔环”,分别讲述了两位古人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恩情的故事。以下是对“结草衔环”的详细解析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含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结草衔环 |
拼音 | jié cǎo xián huán |
出处 | 《左传》、《后汉书》等古籍 |
含义 | 表示对恩人的感激之情,并以实际行动回报恩情,体现感恩之心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形容人有情有义、知恩图报 |
二、典故详解
1. “结草”典故
出处: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
故事
春秋时期,晋国大夫魏颗在战场上遇到一个老人,此人自称是魏颗父亲的旧部。魏颗问他为何在此,老人说:“我原是您父亲的侍妾,因他年老多病,您父亲打算让我改嫁。但我不愿违背忠义,便将自己绑在草上,等待命运安排。如今您父亲去世,我愿为您效劳。”后来,魏颗在战场上被敌人围困,那位老人化身为一黄牛,帮助魏颗脱险。魏颗获胜后,才知道这位老人是其父生前宠爱的侍妾。
寓意:表示即使在生死关头,也有人会为恩人赴汤蹈火,体现“结草”之恩。
2. “衔环”典故
出处: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
故事
东汉时,杨震年轻时家境贫寒,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位老者,老者送给他一袋食物。多年后,杨震官至高位,那老者却已去世。杨震派人寻找老者的后代,发现其子生活贫困,便予以资助。后来,这位儿子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,将一枚玉环送给杨震,表示“衔环”之恩。
寓意:象征感恩之心,即使恩人不在,也要铭记并回报。
三、成语的现代意义
“结草衔环”不仅是古代文人常用的表达方式,也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引用,尤其是在强调道德、诚信和感恩精神的场合中。它提醒人们:
- 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;
- 感恩不应只停留在口头,更应体现在行动中;
- 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信任,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。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表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结草衔环”的关系 |
知恩图报 | 知道恩情就设法报答 | 相同,强调感恩行为 |
投桃报李 | 比喻互相赠答,礼尚往来 | 类似,但侧重互惠 |
饮水思源 | 比喻不忘本 | 相近,强调感恩与回忆 |
一饭千金 | 指对微小恩情的重谢 | 相似,强调感恩之心 |
五、总结
“结草衔环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传统美德的象征。它承载着古人对感恩与忠诚的深刻理解,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我们更应铭记这份古老的智慧,学会感恩,懂得回报,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