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光风霁月的意思】“光风霁月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《濂溪诗》:“明月照江水,清风拂柳枝。光风霁月,天地同辉。”原意是指雨后初晴时明朗洁净的景象,后引申为形容人性格开朗、胸怀坦荡、品行高洁、气度不凡。常用来赞美人的高尚品德和宽广胸襟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光风霁月 |
| 拼音 | guāng fēng jì yuè |
| 出处 | 宋·黄庭坚《濂溪诗》 |
| 原意 | 雨后初晴时明朗洁净的自然景象 |
| 引申义 | 形容人性格开朗、心胸豁达、品格高尚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的气质、修养或环境的清新美好 |
| 近义词 | 心旷神怡、胸怀开阔、光明磊落 |
| 反义词 | 心胸狭隘、阴暗晦涩、郁郁寡欢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形容人物品质
- 他为人正直,待人真诚,真是一个光风霁月之人。
2. 描述环境氛围
- 清晨的湖面,微风拂过,阳光洒落,一派光风霁月的景象。
3. 文学作品中
- 在诗词中,“光风霁月”常被用来描绘宁静美好的自然风光,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澄澈与超脱。
三、文化内涵
“光风霁月”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象的描写,更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,也体现了一种追求内心清明、人格高尚的理想境界。在古代文人墨客中,这一成语常被用来表达对理想人格的向往。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光风霁月”多用于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或滥用。
- 该成语偏重于正面评价,不适合用于批评或贬义场合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光风霁月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,值得我们在日常交流与写作中恰当运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