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叫做诽谤】一、
“诽谤”是一个法律术语,指的是通过虚假的言论或信息,故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。它通常涉及对个人、组织或公众人物的不实指控,从而造成其社会评价降低或心理伤害。诽谤可以是口头的,也可以是书面的,甚至在互联网上以图文、视频等形式传播。
根据法律的不同,诽谤的认定标准和法律责任也有所区别。在中国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对名誉权有明确规定,若有人故意散布不实信息并造成他人社会评价下降,可能构成民事侵权,甚至涉嫌刑事犯罪。
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“诽谤”的定义、类型及后果,以下通过表格形式进行详细说明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定义 | 诽谤是指通过捏造或歪曲事实的言论,故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。 |
| 构成要件 | 1. 行为人主观上有恶意; 2. 存在不实信息; 3. 该信息被公开传播; 4. 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。 |
| 类型 | 1. 口头诽谤(如当面侮辱); 2. 书面诽谤(如文章、信件等); 3. 网络诽谤(如微博、微信、短视频平台等)。 |
| 法律依据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1024条至第1032条; 《刑法》第246条(侮辱罪、诽谤罪)。 |
| 法律后果 | 1. 民事责任:赔偿损失、恢复名誉; 2. 刑事责任: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; 3. 社会影响:损害他人社会形象和信誉。 |
| 举证责任 | 被侵权人需提供证据证明诽谤行为的存在及损害结果; 被告可提供证据证明信息属实或已尽合理核实义务。 |
| 常见情形 | 1. 散布谣言; 2. 无中生有攻击他人; 3. 借机贬低他人人格; 4. 在公共场合恶意中伤。 |
三、结语
诽谤不仅是一种道德问题,更是一种法律问题。随着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,网络诽谤现象日益增多,因此公民在表达观点时应保持理性与客观,避免因一时情绪而触犯法律。同时,面对诽谤行为,受害者也应依法维权,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如遇相关情况,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,以维护自身权益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