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山随平野尽的下一句是什么】“山随平野尽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《渡荆门送别》。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乘舟远行,所见山峦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之中,表现出一种开阔、辽远的意境。
一、诗句出处与背景
《渡荆门送别》是李白青年时期离开四川前往楚地(今湖北一带)时所作,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。全诗如下:
> 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。
> 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
> 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。
> 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
其中,“山随平野尽”是诗中的关键句之一,描写了山势随着平野的延伸而逐渐消失,象征着旅途的开始和空间的拓展。
二、下一句解析
原文 | 翻译 | 意义 |
山随平野尽 | 山峦随着平坦的原野渐渐消失 | 描写山势与地形的变化,展现空间的广阔 |
江入大荒流 | 江水流入广袤的荒野中 | 进一步扩展画面,表现自然的壮阔 |
“江入大荒流”紧承“山随平野尽”,形成一幅由近及远、由山到水的画面,增强了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。
三、总结
“山随平野尽”的下一句是“江入大荒流”。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,展现了诗人远行时的视野变化和内心情感。整体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是李白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句子之一。
四、知识拓展
- 作者简介:李白(701—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,被誉为“诗仙”。
- 诗歌风格:豪放飘逸,想象丰富,常用自然景象表达情感。
- 创作背景:此诗为李白出蜀后初至荆门时所作,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憧憬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诗的赏析或相关历史背景,可参考《李太白全集》或相关文学研究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