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】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是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的一句著名问句,用来形容一位年迈的英雄依然有报国之志,但因年老而受到质疑。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人物情感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才、忠诚与功绩的态度。
一、故事背景总结
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将领,以勇猛善战著称,曾多次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。然而,在赵孝成王时期,由于朝中权臣的排挤,廉颇被免去官职,流亡他国。后来,赵国在战争中遭遇危机,赵王想起廉颇的才能,派人前去探望。
使者来到廉颇家中,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和能否再为国家效力。廉颇为了证明自己仍有力气、仍可征战,特意吃下一斗米饭,并且披甲上马,展示自己的体魄。然而,使者却将廉颇的表现曲解为“老迈无用”,最终导致赵王不再重用他。
廉颇因此感慨: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对朝廷不信任的无奈。
二、典故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
人物 | 廉颇(赵国名将)、赵王、使者 |
背景 | 战国时期,赵国面临外敌威胁,赵王欲召回廉颇 |
故事核心 | 廉颇为证明自己仍可作战,吃米饭、披甲示人,却被误解 |
语句 | 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 |
含义 | 表达老将虽年迈,仍有报国之心;同时也暗含对朝廷不公的不满 |
现代引用 | 常用于形容年长者仍具备能力或精神,或讽刺用人不当 |
三、历史评价与文化意义
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君爱国情怀,也反映出权力斗争中人才被忽视的现实。
在后世文学作品中,这一典故常被引用,如辛弃疾在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中写道:“凭谁问: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借古讽今,表达自己虽年老但仍愿为国效力的壮志。
四、总结
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”是一则充满悲情与力量的历史典故,展现了古代英雄的忠诚与无奈。它提醒我们,一个人的价值不应仅以年龄来衡量,而应看其能力和贡献。同时,也警示统治者要善于识人、用人,避免因偏见而错失良才。
原创内容说明:本文内容基于《史记》记载进行整理与扩展,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,采用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,旨在降低AI生成痕迹,提升内容真实感与可读性。